“哪怕就是把砂鍋打碎再研成面面,我也要知道個究竟。”在長武縣農技推廣中心一間屋子的牆上,這句話被作為“梁增基箴言”貼在上面。
   來自廣東的梁增基在長武扎根53年,並獲得巨大的成就,他是怎麼堅持的?
  小時就吃苦 手上還有勞動留下的疤
   梁增基1933年出生在廣東茂名一個窮苦農民家庭,七八歲開始放牛,10歲左右每天早上就跟著大人上山割草、砍柴。中午1點多肚子餓了,就在山上採些野果子充饑,卻總是越吃越餓。回到家一般都下午5點了,家裡的晚飯卻總是稀飯、紅薯。
   在這樣的家庭條件鍛煉下,他已經習慣了艱苦的生活。他記得那時候一些山林都是地主的,有人看守。10歲時,他在砍柴時被看守山林的人追逐,摔倒後右手被鐮刀割破,現在還留著疤痕,左手的手指在割草時也受過傷。1947年小學畢業,因家裡條件不好就回家種地,對農活也很熟悉。
   新中國成立後,1951年他考上了廣東茂名第一中學,一直靠助學金求學,並於1957年考上了西北農學院。
  不想讓老鄉“吃糠咽菜”他留在長武
   1961年10月,他從西北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長武縣農技站,開始做起小麥引種工作。
   據瞭解,上世紀60年代的渭北,耕地全部種糧還不夠吃,大部分種植的是小麥,天天吃的卻是高粱、雜糧,面黃肌瘦的小孩啃著堅硬如石的高粱面窩窩頭是常見的場景。而長武縣農技站的辦公條件就是“幾間土坯瓦房、一張漆皮脫落的三鬥桌、一個破舊的板凳和一個沒有席片的土炕”。
   梁增基認為,渭北黃土地並非不適宜小麥生長,關鍵是小麥品種太差。他引進了一些品種,進行了針對凍害和鏽病的觀察與比較。受災後,好多領導專家都過來參觀。他覺得做這個工作“有搞頭”,就開始著手搞育種工作。
   條件不好,工作辛苦。當年和他一起來長武的10餘位同窗校友陸續調回大城市。他一琢磨,如果調走,剛起步的旱塬小麥育種試驗就要面臨“夭折”,老鄉們還得繼續守著畝產不足百公斤的土坷垃“吃糠咽菜”,於是在本地本系統相了個媳婦兒,扎根長武,不走了。
   就這樣,耐得住寂寞的他,幾十年如一日“播種”人生:拿開水泡饃充饑、與田間麥苗為伴、以田坎當床打盹……在普通農民眼裡,他就是個天天在地里窩著的莊稼人——一頂草帽、一輛自行車、一雙布鞋、一個黑皮包就是他最常見的行頭。
   在他的努力下,實驗基地從無到有,1979年到1993年固定資產累計投資19.7萬元,現在價值300多萬元。 華商報記者 馬虎振  (原標題:來自廣東 扎根長武 53年來他是如何堅持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40mcqk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