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清君 周澤春 漆青夢
  微信5.0時代,檢察機關如何做好群眾工作,更好地提升執法公信力?最近,湖北省檢察院邀請近百名專家學者、司法實務人員和網絡達人匯聚武漢,聚焦“新媒體時代檢察機關社會溝通能力”,圍繞“新媒體時代檢察機關的群眾工作”、“新媒體時代的檢務公開”、“檢察機關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討。
  社會溝通能力是檢察機關的軟實力
  “網絡不是主流媒體,但越來越成為主要媒體;虛擬社會並不虛擬,都是實在的人、實在的事。”作為中國法律界的第一批“網蟲”,湖北省檢察院檢察長敬大力在研討會上提出,適應新時代的發展,深化細化實化檢察機關群眾工作是提升社會溝通能力的必然要求;深化檢務公開是加強社會溝通的重要基礎;強化檢察宣傳是做好社會溝通的基本途徑。
  什麼是社會溝通能力?檢察日報社社長李雪慧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檢察機關的社會溝通能力體現在新聞傳播力、影響力、親和力、公信力四個方面,概括起來就是“軟實力”。而“軟實力”的提升,有賴於全媒體的結合。
  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高級研究員侯鍔提出,媒介融合對檢務傳播的挑戰,主要體現在對分析問題、判斷問題、快速反應、輿情應對和議程設置等方面的綜合媒介素養與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檢務傳播應進一步優化體制機制,積極進行觀念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創新、載體創新,從提升採集力、判斷力、發佈力、親和力、公信力和技術驅動力等六個途徑全面提升傳播能力。
  如何提升新媒體時代的社會溝通能力?中國政法大學新聞學院教授劉徐州提出了政法“微實踐”的進階路徑:積極回應弱勢群體和利益訴求者的訴求、強化傳播藝術,抓住“註意力資源”、構建指尖上的統一戰線等。
  海南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王琳認為,面對撲面而來的新媒體大潮,檢察機關其實不需要去追逐技術,但需要善於運用技術為群眾服務、為檢察工作服務。群眾活躍在哪裡,群眾工作就要做到哪裡;群眾的意見反饋在哪些方面,就應當認真傾聽、對照檢查,及時解決問題或者解釋問題。如“湖北檢察”微信公眾服務號把律師閱卷預約、在辦案件期限查詢、網上受理接待等便民服務功能整合在一個平臺上,便利群眾的同時提高了檢務效率。
  有會議代表提出,我國政法機關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堅持一手抓個案的公正以加速提升司法公正,一手抓網絡服務以提升民眾日益增長的司法需求。從這個角度看,湖北省檢察機關著力打造的“門戶網站、博客、微博、微信公眾平臺、手機客戶端”五位一體的“鄂檢網陣”僅僅是一個開端。要想獲得群眾持續的掌聲,實現預期的社會效益,還必須充分尊重網絡輿論場的傳播規律,努力尋找與群眾在網上溝通的技巧,同時要提升網絡服務的內容質量,特別是在充分互動和有效溝通中積極轉變工作方式和工作作風,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新媒體時代檢務公開是以便民為目的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教授沈陽認為,實踐中存在著檢務公開平臺建設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公開信息含金量低、新媒體利用能力參差不齊等問題。新媒體促成檢務公開平臺更加多樣,檢察機關要以民為主要目的不斷創新形式和功能,對檢務公開制度不斷強化,使體系不斷完善。
  在這一背景下,新媒體時代檢務公開的內容和層次成為研討的焦點。浙江省海寧市司法局局長金中一提出“政務微博三境界”:“第一重境界,微博宣傳。第二重境界,微博問政。利用微博回答網友咨詢投訴,公開部分政務信息,為市民提供服務功能、便民資訊。第三重境界,微博政務。在微博上公開承載部門政務活動,讓民眾參與到政務活動中來,使政府服務全面進入Web2.0時代,把政府工作透明化。”金中一認為,把微博作為檢務公開的工具來運作,就自然而然地讓檢察工作進入了“玻璃房”,要讓檢察幹警逐漸習慣於在“玻璃房”中工作。
  高檢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副主任趙志剛認為,新時期檢務公開的主攻方向有三個。一是與正在部署的檢察機關統一業務應用系統相銜接,開放法律文書以及案件流程的查詢。二是加強舉報和涉法涉訴信訪的網上系統建設,便於互動與問題解決。三是加強網絡輿情(涉檢、涉腐)的監測與研判,回應社會關切。
  沈陽則認為,大數據時代的檢務公開要做到信息整合、需求分析、功能分析、互動分析和效果分析。“迎合民眾之所需,回應民眾之所系,是未來檢務公開和政法輿情的發展方向。”
  輿情應對需重視樹立媒介化思維
  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副院長程明認為,網絡讓危機放大、惡化,有可能從小危機演變為大危機甚至是大災難。“先聲奪人,後聲失人”,政府在危機當中不能“缺位”更不能“失語”。對危機處理的最基本經驗可以概括為六個字:“說真話,立刻說”。因此,檢察機關在進行網絡輿情應對與處置時應掌握五大原則,即:承擔責任、真誠溝通、速度第一、系統運行、權威正式。
  趙志剛提出,新媒體時代是一個“信息紊流”時代,檢察機關必須破除“司法神秘主義”,走出深宅大院,從公共關係的角度來面對輿情。
  侯鍔認為,新媒體環境下要提升輿情應對的能力,首先強調檢務傳播思維的轉變,即要做到從事件發展的階段性“新聞發佈”,向動態“全程性”參與、即時輿情確認轉變;要從以往新聞發佈“有準備發言”,向“時刻準備發聲”轉變;要從面對傳統媒體,向面向包括網絡全生態參與的群體轉變;要從“傳聲筒”角色的轉達,向直接參与公共輿情事件的高層會議決策轉變;要使新聞發佈從“效率”向“效能”轉變,等等。因此,必須確立“邊乾邊說”的媒介化思維,即沒有結果報過程,沒有原因報事實,以速報展自信爭公信;沒有功勞報苦勞,以互動增互諒促互信。
  “輿情也是民情,對話也是服務。我們要在與大眾對話中實現互通互信。”湖北省檢察院新聞處網絡工作室副主任袁明認為,新媒體時代背景下,處理涉檢網絡輿情一定要有開放、自信、創新的思維和態度,積極回應社會關切。
  司法機關新媒體運用的發展趨勢是雙向互動
  與會代表認為,互聯網給檢察服務帶來的更多不是技術革新,而是觀念改變。多媒體技術的應用,突破了以往紙本閱讀與呈現的限制,拉近了檢察機關與受眾間的距離。最重要的是實時、動態的管理與更新,使檢察機關可以利用新媒體平臺提供個性化的對話以及服務。
  “作為一個檢察長,如果你還沒有一個智能手機,你就是一個outman!”趙志剛認為,在新媒體時代,檢察機關的自媒體應立足於成為一個專業的檢察信息服務提供者(商)。圍繞檢察機關工作人員以及工作對象的閱讀需求,打造一個面向多渠道發佈、多終端呈現、融合多種媒體形態的數字一體化內容採編和信息服務平臺。這一平臺最核心的是建立統一的媒體雲平臺,包括內容採編、內容管理和產品運營。依托優質的內容數據庫,以網絡技術為傳播平臺的多媒體點對點推送,是檢察新媒體的主流表現類型。
  沈陽、趙志剛等與會代表還指出,媒體融合是新媒體的出發點,將圖文、視頻、音頻和網站的採編整合作業,資源共享、集中處理,衍生出不同形式的信息產品,然後通過不同平臺,傳播給受眾。
  “僅僅定位於一種公共關係、工作宣傳和形象展示,是比較低層次的。”趙志剛預言,司法機關新媒體將發展成一個多元介質、多元載體的信息情報體系,除了向公眾傳遞信息,還具有收集案件線索等情報等功能,可以進行雙向良性互動。  (原標題:打造檢察機關社會溝通能力升級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c40mcqksi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